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培训8

芬兰学徒制培训基本特征和质量管理策略(上)

  摘要:学徒制培训是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形式。20世纪90年代,经济不景气、就业困难等因素促进芬兰政府重新认识并推动学徒制培训发展,立法上的持续支持强化了学徒制培训的地位与作用。芬兰学徒制培训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实施由政府直接拨款和企业间接拨款构成的财政拨款机制;采用“芬兰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为标准的质量管理机制。    

  在芬兰现行学制的第二级(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和第三级(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中,职业教育和培训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一种形式,芬兰的学徒制培训(ApprenticeshiP’s TraininS)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23年芬兰政府颁布的《学徒制培训法》(Act on Apprenticeship’s Training)中,学徒制培训就已确立了自己的法律地位。    

  一、芬兰学徒制培训的发展背景    

  芬兰是一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其电子、光学设备、纸浆、纸张等主要出口产品大多销往前苏联等邻近国家。但是,随着主要贸易出口国——前苏联在1991年解体以及西方经济的衰退,芬兰的经济也陷入了彷徨和低迷。这就迫使芬兰政府重新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形式之一,学徒制培训在实现产教结合等方面具有传统学校职业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芬兰的学徒制培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了极大的发展。根据芬兰教育部的统计,1993年学徒制培训的学生总数为6900名,1997年则爆增至 22,509名。    

  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低迷导致芬兰的失业率居高不下,1992年失业率曾一度达到18%。为缓解就业压力,也为解决经济问题,芬兰在采取一系列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余,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多科技术学院,AMK)。这一举措不仅推迟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时间,使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得到缓解,还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形下,学徒制培训因其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在芬兰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芬兰政府在历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立法中对学徒制培训均有提及,并且分别于1923年、1967年和1992年专门颁布了《学徒制培训法》。其中1992年的《学徒制培训法》规定了学徒制培训的实施过程 (包括学徒合同、培训期限、资格证书等),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1994年5月正式实施的《职业资格证书法》(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ct)规定,通过学徒制培训可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initial qualifications)、大专资格证书(college level qualifications)、高级职业资格证书(further qualifications)和专门职业资格证书(special qualifications)。这一规定使得学徒制培训可与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平起子坐,从而大大增强了吸引力。    

  二、芬兰学徒制培训的基本特征    

  (一)概念及形式    

  学徒制培训是通过学徒合同将企业实践操作和学校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传统学徒制一般是指父子或师徒之间某一门手艺的传授,其本质是一种个人行为;而学徒制培训是一种组织化、系统化的社会行为,国家、学校除了给予学徒制培训以道义上的支持外,还要给予制度、法律上的保障,系统的管理体制已取代过去约定俗成的“规矩”成为调整师徒关系的基本准则。学徒制培训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约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校学习理论。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