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培训文摘下一页 管理培训:成功经理核心能力培训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教育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

当前,京郊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因此,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关键所在。
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方面要扩大生产规模,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应全面加强京郊农民的职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京郊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现代化素质,提高京郊农民的就业能力和从业水平。目前,京郊富余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就业能力差、就业观念落后、依赖性强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农民脱离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主要“瓶颈”。同时,为了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着整体素质继续提高的要求。2003年9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协调城乡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京郊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情况
“九五”期间,北京市农村职业教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科教普及率有了较大提高。京郊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已达到9.56年,位居全国30个省、市之首。京郊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
1.京郊农村职业教育情况,北京市有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基地3个,即北京农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和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1个,即北京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区(县)、乡(镇)农村职业高中60所;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农民技术学校(乡成人学校),全市共有246所;全市村办农民技术学校2105所。京郊农业职业教育已基本形成高等、中等、初等三个层次和普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两大系统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随着农业科教工作的普及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不断加强,全市每年有近百万人次的农民参与由各部门组织的农业科技下乡、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近几年来,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京郊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通过中专、大专和在职研究生等学历教育;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和职业技能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科技下乡咨询服务,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对农民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同时也探索出一些别具特色、效果显著的农民培训模式:“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同时,近几年来启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科教兴村工程”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2.京郊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情况。目前,北京市共有农村人口357.8万人,农村劳动力188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64万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101万人,约有20~30万富余农民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京郊农村富余劳动力呈现“两高两低”的特点,即年龄高、妇女比例高,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低。同时,每年有大量外省市农民进入京郊,对北京市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各区县紧密结合京郊经济发展和本地区城市化进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拓展农民“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旅游、环保、服务以及加工制造等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农转工”、“农转居”和小城镇建设转非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使之就地培训,尽快实现就业,从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各区县在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过程中,探索出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政策支持,农民自主参与。主要是由区县、乡镇政府补贴大部分或全部培训费用,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平谷区各乡镇在农民转移培训中,不增加农民负担,减免了培训费用。该区2003年由区农委牵头制定了《平谷区青年农民转岗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对所有符合一定条件,参加培训的青年农民给予300元的学费补助,持有绿色证书的青年农民再优惠50元的扶持政策,这一做法对于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质量都发挥了明显作用。二是把农民转移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了农民的技术能力和工作能力。朝阳区孙河乡积极举办家政培训班,乡政府承担培训费用,使本乡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多名学员找到了工作。三是发挥企业优势,搞好劳动力的“对接”。许多乡镇把引进企业的用工与农民转移培训结合起来,提高了转移培训的针对性,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四是发挥乡镇办学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办学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逐步形成一批农民转移培训的示范基地。房山区大石窝镇雕塑艺术学校为当地和全国培训了一批石材雕刻和加工人员,进一步提高了石材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石材产品的附加值。
二、京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所面临的问题
北京市农村教育、农民职业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京郊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农村人才的培养、储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已成为京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脱贫致富。
2.京郊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管理机制还未形成。一方面京郊绿化隔离带建设、城市建设、开发征地转工等等所形成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他们90%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较差,由于职业技能低,又不愿从事低收入工作,向二、三产业转移困难,形成“转居”无工作,就业难安置,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另一方面北京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京郊要成为首都发展的战略新区,要发展建设汽车制造业基地、生物医药基地、光机电一体化基地,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初、中、高级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同样面临着专业技术人才供求不平衡的矛盾。
3.京郊两万多村一级的干部中只有8%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部分山区村干部还只有小学文化。全市农民受教育年限虽平均达到9年多,但与中等收入特别是高收入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4.北京市在科教兴农工作中,农民终身职业教育和培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京郊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培训体系,农民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教育投入效益很低。另外,各级政府对农民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缺少固定的经费投入,一些部门或社会团体(含教育培训机构)只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争取培训经费。

更多

培训文摘

培训网-农民职业培训教育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