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汉语

  中古期  公元 4~12世纪为中古期(12~13世纪为过渡阶段)。主要特点是:①在口语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要成分;②处置式产生;③“被”字句普通应用;④形尾“了”、“着”产生;⑤一部分入声字变成去声字,等等。 

  近代  13~19世纪为近代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近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①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消失;②-m尾韵在北方话里消失;③入声在北方话里消失,等等。 

  现代  20世纪为现代期。现代汉语的特点是:①适当吸收西洋语法;②大量增加复音词,等等。 

  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具有优良的传统,在不同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把前人的研究大体可概括为4个阶段。 

  ① 第一个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公元5世纪),是语义研究的阶段。在此阶段中,产生了中国语义研究的4部重要典籍,即《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是中国最早的字典,它是为解经而作,大约完成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杨雄的《方言》是中国第一部纪录各地方言的书,它保存了很多宝贵的方言资料。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按偏旁编排的字典,它分析字形结构,讲解字的本义,对后代汉语语义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熙的《释名》是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它希图通过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来寻求语源,但其中有很多是主观臆测的成分。 

  ② 第二个阶段,从南北朝(420~589)到明代(1368~1644)末期,是语音研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学者受印度语音学的影响,开始对汉语语音结构进行分析,产生了一系列按声调和韵部编排的韵书和韵图。现有最早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残卷和唐朝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这几部书保存了古今方国之音,是我们上推古音、下联今音的桥梁。其后的《广韵》、《集韵》也是这类的韵书。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根据14世纪北方音写成,是研究现代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现代所见的最早的韵图是无名氏的《韵镜》、郑樵的《七音略》,这是通过声韵调配合的表格,反映《切韵》语音系统的。其后有托名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宋朝的《四声等子》和元朝刘鉴的《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这些则是基本上根据宋、元的语音系统所作,而和早期的韵图、《韵镜》、《七音略》有显著的差别。 

  ③ 第三个阶段,从清初至清末(1644~1911),是全面发展的阶段。此阶段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首先在《说文解字》研究中,产生了被称为《说文》四大家的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它注释精确,不迷信许慎,能有批判地接受《说文解字》,它有历史观点,常常能指出语义发展的过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按他所定古韵18部和形声声符编排,由于能以声音、训诂相通之理阐解《说文》,往往能打破字形的隔阂而看出语义上的联系。其次,在古音的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为10部,其后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等逐步修正,使古韵分部基本成为定论。钱大昕在声母研究上提出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千古不刊之论。由于古音学的发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他们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中,明确提出了“以古音求古义,不拘形体”的科学见解,打破了字形束缚,给语义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④ 第四个阶段,从清末至现在,是西学东渐,中国现代语言学建立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学者注意向西方学习,建立现代中国语言学的时期。在语法研究上,马建忠学习西方拉丁语的葛郎玛,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其后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朱德熙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等逐步有所发展, 逐步建立起了汉语语法体系。西方汉学家对中国的古音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K.B.J.卡尔格伦)利用现代语言学原理研究中国音韵学, 写成 《中国音韵学研究》(四卷,1915~1926)一书,构拟中古的音值,重建了中古的语音系统。在西方汉学家的影响下,方言研究也蓬勃兴起,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钟祥方言记》,罗常培的《夏门音系》、《临川音系》等奠定了方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方言普查,为方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现代汉语词典》于1973年问世后,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称赞。 

下一页 汉语 汉语拼音方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