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培训网-每日论语 论语版本大全 论语

论语孔子原版 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 论语朱熹版 论语禅解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注解版 论语分类版 论语别裁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 更多

每日论语

第一日 寻找永恒的快乐

【学而①1·1】子②曰:“学而③时习④之,不亦说⑤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就及时实践,不也很高兴吗?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①《论语》每章命名均采用第一句话的几个字,这一章即取“学而时习之”前二字“学而”,下面相同。

  ②习即练习、温习、熟习等。在这里是实践的意思。

  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④说(yuè),同悦。高兴,喜悦。

  ⑤子,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⑥愠(yùn),怒,怨恨,生气。

  ⑦君子,品德和才能都很高的人。

人生有三乐

  《论语》一开篇就谈了人生有三乐,这就显现了孔子乐观的人生态度。圣人的智慧就是教人离苦得乐的,得到了真正的大智慧也就得到了真正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大支柱,即儒、释、道。释即释迦牟尼,他创立了佛教,对人生的看法的基调是苦,“苦、集、灭、道”是早期佛教的基本思想,所以佛教教人认识人生是苦,从而走入出世之道,即涅槃,涅槃即是大快乐大解脱的境界。道家与后来的道教不同,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顺其自然,回归本性,以求得生命的快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人生三乐,实际上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如果没有到达到这三种境界,不仅没有这人生的三大乐趣,而且人生一定是很痛苦。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得到孔子所说的三种快乐呢?那就是仁者和君子。追求仁义道德的人,他可以从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快乐。仁是每个人都有的善良本性,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的善性已经被世间物欲所掩盖,整天为追求个人名利而奔波,为衣食住行而操劳,再也找不到回归的家园。所以,世人追求名利,沉迷于感官刺激,自以为这样就快乐了。而实际上,这是短暂的快乐。

寻找永恒的快乐

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和永恒的快乐呢?

第一就是通过学习去追求人生的真正快乐。通过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并且到实践中去不断体悟,学以致用,那他就会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所以孔子说:“学习了就及时实践,不是很高兴吗?”这句话强调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学习,然后要实践。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对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道理的。人类的知识有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尽快地吸收人类积累的全部知识,就只有学习,接受先知的教导。佛陀翻译为中文即是“觉者”,就是觉悟了的人,有觉者,还有不觉者,只有先觉才能引导后觉,所以后生要向先生学习。但是,光是学习不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是为了觉悟自己,所以学习后就必须身体力行,在生活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这就是强调了实践的作用。

对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过去经常有人翻译为“学习了而时常温习”,片面地理解为复习功课就是快乐,忽略了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的学以致用,注重一个人在思想方面的成熟。即是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察,自己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的意念是善的,还是恶的,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仁”了,永恒的快乐也就出现了。所以只有学习和实践同时并重,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

  人生的第二快乐就是广交善友,广结善缘。佛教把广交善友叫作参访善知识,善知识即是道德修养和知识能力都有独到境界的人,知识即是朋友之意。一个人只有广交善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所以孔子说遇到远方的朋友来相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第三是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有永恒的快乐。一般人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突出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至于别人不理解我,甚至误会我、诽谤我,我还不怨恨,这更加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满招损,谦受益。不求出人头地,但求谦虚谨慎。这是追求仁的方法。如果别人说我好话就高兴,说我坏话就仇恨,那么这个人实际上在为别人而活着,他就失去了自我,时时为世间一切所动心,整天为名利而奔波,那么他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呢?高僧印光大师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这样去做的话,在人生中还会有烦恼吗?高僧弘一大师被请到湛山寺去讲经,他开示说:“戒律是律己的,不要总是拿去律人。”律人就总是看见别人的不对,而不知自己也有不对。总是看见别人不对的人,他自己就永远不能进步。

下一页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