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培训网-每日论语2 每日论语 论语版本大全 论语

论语孔子原版 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 论语朱熹版 论语禅解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注解版 论语分类版 论语别裁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 更多

每日论语

第三日 说话的学问

【学而1·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满脸谄媚,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①巧,好。令,善。

②鲜,很少。

说话要谨慎

语言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何运用语言是一门大学问。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①又说:“仁者其言也讱(?)。”②又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③可见说话是一门很大的艺术,稍有不慎,就会犯错误,以致于追悔莫及。所以,仁者说话谨慎。李充说:“甘辞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敷陈成几,合纵连横者,说客之言也;凌夸之谈,多方论者,辨士之言也;德者高含,发为明训,声满天下,若出金石者,有德者之言也。故‘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④自古以来,有道德学问的人不轻易说话,更不会满脸谄笑,花言巧语讨好别人。

耶稣告诫人们,你不能说假话。佛教提出一个人要遵守五戒⑤,修十善,去十恶⑥,使一个人在“身、口、意”三个方面时时注意检查自己。其中在说话上要戒“妄语”(说假话)、“两舌”(说挑拨离间的话)、“绮语”(即污言秽语,多含淫意)、“恶口”(恶骂的话),指出妄语会使自己得到被诽谤、被人骗的报应,两舌会得到眷属分离、亲族嫌弃的报应,恶口会得到常闻恶声、言多诤讼的报应,绮语会得到言无人信、语不明了的报应。真是种什么种子,结什么果子。如此看来,说话能够不谨慎吗?

①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曰∶“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仁者必定会勇敢,勇者不一定有仁德。”

②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意思是说:“仁者说话迟钝。”

③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陪伴君子有三种过错:还没有轮到他发言,他就抢先说,叫做急躁;轮到他说了,他还不说,叫做隐瞒;不看脸色就冒然说话,叫做盲目。”

④出自皇侃《疏》所引。

⑤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⑥十善、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

如何说真话?

花言巧语,给人戴高帽子,一般是对有权有势的人而言。鲁迅曾经在一篇文章说,一户有钱人家,生了一个小孩,大家都去庆贺,没有人不奉承的。有的人说这孩子将来长大后会做官的,有的人说这孩子长大后会发财的,无不尽己奉承之能事。独有一人,突发奇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这突法奇论的人就挨了一顿打。仔细推敲,这孩子将来是否能够做官发财,还要看他的造化,只是说要死的,则是实话,人总是要死的。此人错在出言不顺人心,不能使人接受。但是,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是否一定要说奉承话,才能讨得他们的欢心呢?也不一定,只要掌握了说话的技巧,既能使他们高兴,又不会使自己犯口业(说话的过错)。举一个例子,《宋高僧传》记载:宋高僧求那跋摩,族姓刹利,和罽宾国王是兄弟。元嘉八年正月,来到建业。文帝接见了他,殷勤慰问,非常恭敬,说:“我常常想要吃斋戒杀,但难于做到,怎么办?”高僧说:“帝王把天下百姓都看作自己的儿子!他说一句好话,天下人民都会高兴;实施一条好的政令,神人都会称赞;尊重贤人,提拔有才能的人,减免徭役赋税,天下就会风调雨顺,桑麻遍野,欣欣向荣。从这方面来持斋,那么功德就大了;从这个方面来戒杀,是不是更加伟大呢?难道一定要减免半天的饭食,救活一只动物的生命,才能叫做广济众生吗?”文帝拍案赞叹道:“俗人不明白事理,出家人不善于说法。象师父这一番教导,真使人恍然大悟,可说天人合一了!”因此就请他住在京城祇洹寺。

会说话的“毓俊”

孔子提倡孝顺,那么对长辈说话难道也不需要好言好语吗?如果长辈有过错,又怎么说话呢?古籍《懿行录》记载了一个故事:明朝王友贤(官为尚书),山西宁乡人,买了一妾,被妻子嫉妒,陷入困境。有一次,王尚书与妾外出,被幽禁到一座楼上,饿得快要死了。那时,王尚书的儿子毓俊还只有几岁,对母亲说:“他们如果饿死了,别人就讲母亲的不对,不如每天给他们一碗粥,使他们慢慢死亡,这样别人也不会认为母亲不贤良了。”母亲听从了他的话。毓俊就偷偷把饮食藏到一个小布袋里面,利用送粥的机会,暗中带给父亲,因此救了父亲的命。过了一年,王尚书生了一个儿子,就躲到别的地方去了。等到尚书死后,毓俊抚养爱护弟弟,非常周到。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与父母说话,虽然不能违背他们的意志,但是并非顺从附和,就是孝顺了。孔子曾经说事奉父母要多次劝告,多次劝告的意思就是说话要顺从父母的心,并非就是一味盲从,并非就是违背良心去讨亲人的欢心。

下一页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