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培训网-半部论语学做人 半部论语学做人 论语

孔子 论语原版 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 论语朱熹版 论语禅解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注解版 论语分类版 论语别裁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 更多

半部论语学做人第六章 《义利》

6,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能做到贫不谄,富不骄,怎样?"孔子说:"能做到这样也不错。但是如果能做到贫而乐,富而礼,则更加好。"子贡说:"诗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你呀,已经可以和我谈诗了,因为你已经能举一反三了。"
【评析】
   一个人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在今天仍然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人要有点精神,不能做物欲的奴隶。孔子在这段文章中对富人提出的要求,我觉得非常适当,能对今天的中国富人起到"醒脑"的作用。今日中国为富不仁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比如面对慈善事业,中国大陆的富人们均显得异常的冷淡,又比如世界名牌轿车"宝马"几乎成为中国富人为富不仁的代名词,一段时间内,有关"宝马"车车主的负面报道不绝于耳,我想这不能不说与这些富人缺乏对儒家思想的了解有关。
   只是对于这段文章中要求"贫而乐"的观点,稍微有点不同的看法。这里面有积极的因素,不为物欲所动,安贫乐道,不取不义之材等,但是也有消极的东西,就是不求进取,安于贫穷,甚至以穷为荣,这是非常不妥的。在文革中之所以会出现"宁要社会主义的苗,不要资本主义的草。"的政治口号,不能不说是受了这一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在关于财富的态度上面,我非常欣赏一句西方的谚语"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做金钱的主人。"有钱是好事,只要适当使用,对人对己都有好处。不要仇富,也不要以穷为荣。

6,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译文】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不是以正当的方法得到宁愿不要;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不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消除宁愿不消除。君子一旦丢掉了仁还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仁,哪怕是在吃顿饭的时候、匆忙的时候、甚至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评析】
   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两点,一点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另一点是,一个人必须随时随地把"仁"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要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
   孔子把追求钱财和富贵作为人的正当需求,是非常正面的,在今天也一样值得肯定。孔子明确提出了要用正当的方法去满足个人的需求,也非常符合今天国际公认的社会准则。我想,今天的中国商人如果都能按照孔子的这一要求去经商,我国的市场上还怎么会有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如果所有的公务员、尤其是权力在握的政府高官能做到孔子所要求的这一点,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贪污腐败?
   当然,所有的问题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另外一方面是社会环境问题。当我们的社会制度不能有效地对那些"取之无道"的爱财小人进行有效监控和有力打击时,要想实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想社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建立健全良好的制度往往比强调个人的修养更加重要,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不敢做坏事,不好的制度往往会逼着好人做坏事。

6,3,君子之於天下也,义之於比。
【原文】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处理天下的事,没有特定的厚薄亲疏,而是以是否符合义去衡量。"  
【评析】
   尽管孔子这里所指的"义"的具体含义我们不很清楚,但是这句话显然充分表达了孔子的公正施政的原则,而不是以个人的感情或某个集团的利益为标准去施政。 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的不偏不依的中庸思想。
   如果我们给这句话中的"义"赋予我们时代的要求,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有生命力。在面对不同利益集团共存的今天,我想这个"义"的内容应该是"公正、公平、合理、兼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和谐社会。

6,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重视道德,小人重视乡土;君子重视法制,小人重视实惠。"  
【评析】
   "君子"和"小人"是孔子塑造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我觉得如果要想用一句话来概况孔子的学说,那就是:"孔子的学说就是关于指导人们怎样成为一个君子的理论。"成为一个君子,不但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君子的概念,对于西方社会同样也不陌生,当然,在西方社会,他们是用另外的名词,比如"绅士"之类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君子"的含义是不同的。在今天,任何读过书的中国人都愿意成为一个君子,最起码会在口头上表示愿意成为一个君子,但是究竟怎样的人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而不是一个伪君子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孔子在这里根据人们对待"道德,乡土,法律,实惠"的态度,来区分小人还是君子,个人觉得是不太正确的。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也一直以"重义轻利"为骄傲,但在今天看来,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薄弱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弊病,是需要修正的。
   孔子的这一区分标准,过分强调了君子不应该重视"乡土"和"实惠",这是极为欠妥的,本质上也是与孔子提倡的中庸思想相抵触的。在文革时期,虽然当时口头上大喊反儒,但从当时的口号中依然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一些影子,比如当时有一句经典名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就与儒家强调的"重义轻利"的思想非常一致。
   有道是"过犹不及",作为一个生物的人,重视"乡土"和"实惠"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基本的正当需要,而且重视"乡土"和"实惠"并不必然与重视道德和法制相抵触,孔子自己也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点,因此明明心里喜爱乡土,喜爱实惠,却为了要做君子而故意装出一种不喜欢的样子,那只能使人走向虚伪。
   因此在今天,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不应该再宣扬"君子重义轻利"那一套极左的观点。

6,5,放於利而行,多怨
【原文】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会招致许多怨恨。"  
【评析】
   这句话也是反应了孔子要求"君子轻利"的思想。这句话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经不住推敲。以追求利益而行动固然会招致怨恨,那么为了政治目的而行动,难道不会招致怨恨吗?看看文革的历史就会明白,文革是一个最不重视物质利益而强调意识形态的时代,但是文革带给人们的怨恨一点也不比其他时代少。所以这句话应该摒弃。只要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可,不应该否认谋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6,6,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原文】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重视义,小人重视利。"  
【评析】
   这一句也是过分割裂了"义"与"利"的关系,似乎义与利是水火不相容的。其实这两者有不相容的一面,也有相容的一面,因此不能单纯以"义"和"利"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只能以是否合法来区分应该不应该取这个利。合法的取利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我想这也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要点之一吧?

6,7,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文】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人的人。"  
【评析】
   这一段孔子提出了"君子救急不济富"的观点,我觉得这在今天也是值得肯定的。也就是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公西赤以非常富贵之模样出国,却让母亲去向别人乞讨,实在是很不像话。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故事,遗憾的是类似的故事在今天却还在继续重复上演着。一些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官员们,连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去,但却依然心安理得地坐着高档轿车招摇过市,甚至坐着高档车去向上级部门讨要扶贫款。希望那些人在看到《论语》的这段文章后能有所反省,能问心有愧。
   在西方有个"犹太效应",意思是说,"你越是富裕,你得到的越多;你越是贫穷,你失去的越多。"孔子的这一"救急不济富"的思想,就是要打破这一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犹太效应"。我想这也可以算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关于怎样开展慈善事业的理论观点之一吧?

6,8,原思为之宰
【原文】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译文】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粟九百作为工钱,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你可以转送给你的乡亲们。"  
【评析】
   我觉得孔子的这个建议非常有智慧。原思是因为尊重孔子才来为孔子当总管的,不是为了工钱,所以如果他收了孔子给他的工钱可能就无法充分表达他对孔子的诚意和敬意。孔子完全可以理解原思的心情,但是孔子如果满足了原思的心愿,不给他工钱,那么可能会引起别人的误会,误会孔子这个老师利用学生对他的尊重节省工钱,甚至可能会说他剥削学生。所以这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结果孔子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孔子照样给,原思照样收,但是原思在收了之后却将工钱分给乡亲。这样不但满足了孔子和原思的心愿,还让乡亲从中得到了实惠。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孔子的智慧和仁爱思想之深广。

6,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好学生,这里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只是我想,仅仅做到这一点就算贤了吗?我觉得还不够,还应该为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才能算贤。更进一步的疑问是:人人都像颜回这样安贫乐道只消费不生产,那么谁来生产?谁来供养?一个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对社会毫无作为、毫无贡献,这样的人算高尚吗?有价值吗?
   当然,治学是一个寂寞的过程,在没有学成之前,往往也是贫困的过程,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不以清贫的生活为苦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如果耐不住这样的寂寞和清贫往往也很难有所成就。

6,10,富而可求也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如果是合理合法可以得到的富贵,哪怕是给人执鞭之类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是,我宁愿去做我喜欢的事情。"  
【评析】
   在这一段里,孔子一方面强调了一个君子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追求财富的正当性,只要能有合理合法的高收入,即便是比较低贱的工作也去做。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学习的。尽管不同的职业在现实生活中被人们打上了不同的等级标签,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如果我们把职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其实任何职业是没有什么高低之分的。因材,以工资高低来衡量是否应该接受这份职业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前提是不违反法律和不损害人格尊严。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讨论话题"如果月薪四千元让你去打扫厕所,你愿意吗?"我实在看不出为什么不愿意的理由。因为目前中国人的平均月收入只有千元左右,一个博士生在上海的平均工资也只不过是五千左右。所以如果你的工资远远低于四千元,你的工作也无法给你带来事业上的满足感,同样是为了谋生,为什么不可以去打扫厕所呢?事实上我们国家许多有知识有文化的精英们去了外国,不都曾经或仍在洗盘子打扫厕所吗?为什么在国外可以,在国内就不可以呢?说穿了,不过是虚荣心在作怪而已,虚荣心让我们失去了做出理智选择的勇气。

6,11,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中也有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眼里如同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这一段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贫富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高尚的精神:人不能当金钱和物质的奴隶,不能为了富贵出卖人格。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只是我还是要强调,如果有合法的途径和方式,还是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物质条件,而不要甘于贫苦不作为,改善物质条件并不必然降低我们的道德水准。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富人要比多十个没有高尚情操的富人好得多。一个人能合法致富,是一种智慧,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我想也可以算是一种崇高吧。
   
6,12,有美玉于斯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说:"卖掉好,卖掉好!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评析】  
   "待贾而沽"是当时社会有才华的人们无奈的选择,在今天,这样情况也依然存在。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才华一定要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否则再好的东西如果只藏之深山或束之高阁都将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曾经有一句流行语,"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其实即使是有才华的人去了广东,也不一定都能发财,但是有才华无法发挥不去广东,肯定发不了财。我觉得广东的可爱之处,是可以为那些有才华的人提供一个发挥才华的机会。因此,有了才华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在于寻找发挥才华的机会。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像孔子当年那样"待贾而沽"了,而应该主动出击寻找发挥特长的机会。

6,13,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该说的时候说,该笑的时候笑,该取的时候取"那真要成为"人精"了,因为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而且个人也不觉得这样的标准值得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固然值得赞赏,但是为了做君子,连笑一笑,连说一句话也要顾虑别人会不会讨厌,未免活得太累了,实在不值得效仿。 做人做到这个份上,我觉得其实是一种失败,因为他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的基点都放在了别人的身上,因而也就失去了自我。
   处处迎合别人说起来容易,其实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因为别人心里怎样想的,你不一定都能准确把握,你只有通过猜测对方的想法,才能自己做出相应的表示,一旦猜错了,自然也就不可能做出适当的反应。也就很难达到"该不该"的要求。更何况,每个人地该不该的标准也不一样,在你心目中是应该的事,在其他人心目中很可能是不应该的。所以与其那样,不如更加自主些好,只要问心无愧则可。我行我素,坦坦荡荡,操作起来容易,心情也会很爽。
   
6,14,君子义以为上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评析】
   关于勇敢,不同文化修养的人和不同年龄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对于小孩来说,只要是别人不敢做的,有人敢去做,就会被认为是勇敢的。长大后,对勇敢的理解有了变化,敢于去做有危险性的事被认为是勇敢,危险性越高越勇敢。孔子则认为,能够不顾一切地维护义的人才算是勇敢,这其中,能因为不义而感到羞愧的也算是勇敢,即"知耻为勇"。
   一个人的勇敢如果不是为了维护正义,那就是匹夫之勇,是不值得尊敬的,因为那样的勇敢只能是一种暴力,一种违法乱纪的野蛮行为。用自己的勇气去偷去抢,那不是真正的勇士,是对别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一种糟蹋。一个真正有勇气的人在面临贫苦和苦难时,应该有勇气通过合法的途径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通过打砸抢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珍惜生命,从正确认识什么是勇敢开始。
   
6,15,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
   "见得思义"是值得肯定的,"见危致命"则需要斟酌。以前我们的社会一直非常赞赏"见危致命"精神,但是现在我们应该反思:这一条是否过度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忽视了人的价值?比如当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是首先应该安全地撤离现场?还是应该不顾生命危险去抢救国家财产、去救火呢?过去政府的宣称都是号召国民不管老幼都应该去救火,即使牺牲也不能退却,甚至还广泛宣传过一位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的事迹,号召全国的少年儿童向这为救火少年学习。但是现在的消防常识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遇到火警首先应该撤离火场,生命是比财产更加重要的东西,财产有价,生命无价。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理性地尽量避免人命伤害。
   "祭思敬,丧思哀",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纪念为国捐躯的英烈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了其伟大,过分强调了应该向其学习,过分强调了要"化悲痛为力量",而很少强调应该有的悲哀,所以在每年前往烈士陵园扫墓的时候,缺乏基本的悲哀色彩和肃穆的气氛。更加不能容忍的是,在一些战争纪念馆中,比如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里面,也时常会听到极不和谐的笑声、闲谈声。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看成是我们的一种耻辱。

半部论语学做人第七章 《察人》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