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一章(3)

  其二,别人所学的内容与水平,不如自己的知见广博高深,那自己也不必为此而生气。

  其三,不论是谁,只要是人,总有熟练掌握和知晓精通的事情,也有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一个人是不可能作到样样精通的,所以不必对自己的“有所不知”而感到愤愤不平。

  以上三种解读,与“不亦君子乎”文义均可衔接,所以说都是讲得通的。

  对于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不必计较。对于知识有欠缺,不如自己的人,不用求全责备,也不用在意。对于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如果生气,那是一种嫉妒的心理;对于自己在某一方面强于别人,而为此瞧不起对方,这又是一种骄矜的心态。这些都不是君子之道。君子“不愠”,其实就是儒家所讲的“仁恕”之道。

  结合孔子自身而言,对于向自己求教的人,不能心存高傲,这样才能“诲人不倦”。对于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不能心存毁忌,这样才能虚心的“三人行必有吾师”。要认识到人都是各有短长的,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这样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作为孔子本人的行为及其所宣扬的思想,并不为当时的人们和社会所理解与接受。所以,身处逆境的孔子,能够作到“悦”、“乐”而“不愠”,克服身心的双重焦迫,保持积极泰然的心态,不愧为一位名副其实、受人尊敬的“君子”。

  (六)

  作为整部《论语》开篇,孔子说的第一句话,其主导内容就是“劝学”。既劝自学,又劝他学。这三句话,可以说是有一个内在的递进关系的。

  若从自学角度讲,也就是就孔子自己而言,每日沉浸在获取知识的愉悦当中;在教导慕名前来求学的人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快乐的成就感。在每天不懈的自我提升的同时,也帮助别人获得提升,这已经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就算自己在社会上不被别人肯定和认可,心中也不会产生一丝的不平和怨恨。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那么由己及他,既然自己这样要求了自己,自然就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后人,也能够如此践行了。

  在此孔子运用了“善诱”的劝教方法,即用获得“悦”、“乐”的自我满足感,和成为“君子”的社会成就感,作为劝发上进的诱因和动力。这种方法,至今也没有过时,现代人追求的普世价值,无非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确为“万世之师”。

  大义:

  孔子说:“学习知识和作人的道理,保持每日研习而不间断,这样必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学问和道德逐渐纯熟,怎么能不心生喜悦呢?与自己有相同见解与和志趣的人,都不约而同的从远方来到我处,向自己请教学习,自己怎么能不高兴呢?一个人,总有优于别人、不如别人,或是不被人理解的时候,遇到这些情况,能够以宽厚谦和的‘仁恕’之心,不骄不躁的坦然面对,这不就是一个君子的作为吗?”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