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子思无师自通?(4)

  其二,《礼记·坊记》为子思所作,篇中直接引用了“《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论语》是由子思独自编辑的,岂不是有帮自己做广告的嫌疑?他何不直接用“子曰”?而如果子思是曾子的学生,他率先引用老师耗费巨大心血编辑而成的《论语》就非常自然了,也足见子思对《论语》的肯定和尊敬!那时《论语》尚未广泛流传,甚至连《论语》的名称都未必确定。所以,子思一直都在关注《论语》的结集,非常了解《论语》编辑的进展,了解《论语》有哪些内容。

  其三,后来从孔子家中的夹壁找到《古论语》,此《论语》当是孔子后人所珍视、为日后流传而予以私藏的,也更接近是《论语》的定本。所以曾子既殁,就以孔子嫡孙、曾子门生身份的子思来最后完稿最为理所当然。面对这样一本凝聚了曾子、自己巨大心血的《论语》,子思(或其他孔子后人)将之与《尚书》等珍贵书籍一道放入夹壁加以珍藏就非常合情合理了。《齐论语》的出现,是不是子思在齐期间带去的尚未精减、定本的初期编辑版本呢?否则何以《齐论语》较《古论语》、《鲁论语》内容为多?

  近代有学者指出《论语》前十篇与后十篇的内容有分别,怀疑是两个人作主导来编辑的,他们提出的论据之一便是前文所说的季康子问政在前十篇用“子曰”,后十篇却是“孔子对曰”,他们认为后来的编辑者更尊重季康子,恐怕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在补充编辑。这点我不能同意。

  首先,“子曰”和“孔子对曰”的不同前文已述,以纯属巧合的成分居大。因为即便是两个人编辑《论语》,后一人想拍季康子马屁的话,也会将前边的“对曰”改过来才是。他难道想故意让上半部《论语》不拍马屁,而下半部拍马屁?毫无道理嘛!此外《为政第二》篇孔子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此“对曰”缘何用在孟懿子身上?《阳货第十七》篇: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此“对曰”又是子游对孔子的回话,可见“对曰”一词的用法并没有特别的含义。那么,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证据证明上、下部《论语》风格不一呢?没有。相反,倒是有很多证据证明上、下部《论语》的编辑风格相当一致。比如篇首章通常揭示了本篇中心思想;篇尾的结论章通常能覆盖全篇而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各章说理逻辑严密,一环扣一环等。下半部《论语》同样有多篇贯穿礼、忠恕的纲目,如《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阳货第十七》就是这样,这些都表明《论语》上、下部分的编辑风格非常统一,井然有序。

  其次,王充《论衡·正论》中载:“夫《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敕(chì 整理)记之时甚多,数十百篇。”表明一开始的时候,所收集到的素材是相当多的,编辑者必定经过长时间的精心思考去归纳、总结而成今天的二十篇《论语》。编辑者不太可能从“数十百篇”里只编辑上半部的十篇,那样不利于完整保留孔子思想的原貌。所以二十篇《论语》分上、下部内容而又各有侧重的思路,很可能是从一开始就设计好的。上半部侧重阐述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下半部则侧重运用中的注意要点,恰恰反映了《论语》的一体性。

下一页 隐藏的论语 论语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