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诸子百家大解读 第四章 中国的思维范式(1)

诸子百家大解读

第四章 中国的思维范式(2)

再说五行。

“五”是数目。“行”有三种意思,一是事物的类型、方面;二是事物运行、变化及其状态;三是事物运行法则、变化规律。

五行的说法,其由来也同样不可考,目前所见的典籍中,以《尚书洪范》记述为最早。按《洪范》的说法,周武王夺取商朝的天下后,为了治理天下,就向商朝的元老箕子请教,箕子分九次向他讲述了治天下的要点,即: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其中,第一次就谈“五行”,并说,这是治理天下的常理,当年鲧治水时,就没按“五行”原理去做,所以失败了,禹则是遵守五行原理,结果就成功了。由此可见,五行是基本道理,后面说的“五事”、“八政”、“五纪”等,是具体方略。

箕子所说的“五行”是: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五行观念是周朝以前就有的,至少在商朝是盛行的,箕子向周武王叙述其要点。

第二,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它们代表的五个方面的“普遍真理”,即水是往下走的,而且可以润物;火是向上烧的;木是可以曲直的;金是能断取他物的;土是长粮食的。一切事物的特点、特征,都可以归纳为这五个方面,然后遵循这些规律去做。

如《左传》中就说到,天下万物可分为五种,人民要能同时用好它们,少一样也不行: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由此可知,所谓“水、火、木、金、土”五行,并非指这五种实物,也不是指组成物质的五种元素,而是天下万事万物的五种性质。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观念已经相当流行,很多事物都被分为“五”,而凡是说“五什么”的,就表明该事物的全部,如“五音”,不仅指五种声音,亦指各种声音。
他们把许多事物都分为五大类:

“五色”是指颜色:青、赤、黄、白、黑,同时,又用“五采”指五色丝线。

“五声”是指音乐、音阶:宫、商、角、征、羽。

“五味”是指口味:辛(辣)、甘(甜)、苦、酸、咸。

“五事”是指人的行为表情:貌、言、视、听、思。

“五方”是指方位:东、西、南、北、中。

“五志”是指人的情绪:喜、怒、思、忧、恐。

“五脏”是指人的内脏:肝、心、脾、肺、肾。但这不完全是我们现代解剖学上的人的内脏,而是指人体内的五个部分,它们既主导着人的生理,也主导着人的心理。

一年四季也被分为“五时”,即在春、夏、秋、冬之间,加了一个“长夏”以凑足“五”这个数。

他们制定社会规范时,也据此而分为五类:

“五品”是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类关系。

“五爵”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它们的每一个类型,都对应着五行中的一行,如“五行配五味”,即: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

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原来,他们是要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研究“五行”的学者们,根据阴阳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原理,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即:

诸子百家大解读 第四章 中国的思维范式(3)

感谢您访问本站。